【同心和顺】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圆满收官
2024年9月是内蒙古自治区第41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学校党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围绕“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校园内外营造了“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一、精心组织,明确方向
活动月伊始,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作为深入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以及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详尽的《内蒙古民族大学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工作方案》,明确了活动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通过提前谋划、及时部署、扎实推进,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与有序推进。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平台,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霍林河校区、西拉木伦校区LED屏幕滚动播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宣传标语,向各学院发放300张宣传海报、3000余份宣传手册,运用“道中华”栏目、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持续推送有关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知识和宣传视频,制作并展示民族团结相关内容的条幅和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公报等展板,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理论培训,强化思想
学校举办了一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讲座、培训及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并持续推动“金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课程化学习,选取第四讲《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供全校教职工深入学习。此外,学校组织开展了全校师生线上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深入人心。
四、文化传承,促进认同
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多元化比赛,深入挖掘并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京剧脸谱绘制、书法表演、绘画等活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经典诵读和演唱经典中文歌曲等活动则加深了师生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还举办了以“弘扬英烈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为主题的宣讲比赛,旨在铭记英烈事迹,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这些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师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五、共事共乐,增进团结
学校高度重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构建“互嵌式”平台,增进民族团结。经济学院、蒙古学学院、草业学院等多个学院跨学院签订了民族团结姊妹班结对协议,并开展了姊妹班联谊活动。学校组织开展“石榴籽杯”大学生舞蹈大赛、“民族团结杯”系列体育比赛(包括排球、羽毛球、足球等)以及草坪音乐晚会等15余场次活动。通过“互嵌式”平台的建设与实施,成功构建了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交流平台,为学生们搭建了互帮互学、深化友谊、共同成长的坚实桥梁。
六、喜迎国庆,展现情怀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学校学生处、团委和工会分别举办了“稚子花开”迎新晚会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专场文艺汇演、“校歌展风采 红歌颂祖国”新生合唱比赛、全校教职工合唱比赛等专题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七、文化交流,扩大影响
学校积极组织来华留学生参与中秋文化交流活动和中国古诗词诵读吟唱音乐会,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八、“推普”工作,畅通心灵
学校围绕第2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加大推普力度 筑牢强国语言基石”主题,开展了经典朗诵、主持人大赛、配音大赛以及传统工艺小课堂(如皮雕与剪纸)等活动共计30余场次。此外,我校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深入旗县中小学、社区及广场等区域,通过分发宣传资料、捐赠图书与体育器材等多种方式,切实开展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推普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显著提升了全校师生参与普通话学习及传播的积极性,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心灵相通,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乐章。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学校以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为契机,汇聚众力,凝聚共识,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学校将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长效化、常态化,为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和办好自治区“两件大事”凝聚民大力量。